阚宗永
(盐城市白蚁防治所,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目前,国内白蚁防治主要还是使用化学药物在房屋建筑周围、基础土壤、房屋内部墙体喷洒建立化学屏障,或对受白蚁危害的木构件等进行化学药物处理,以达到预防和灭治白蚁的效果。化学药物的使用,使白蚁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大量地使用化学药物,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白蚁防治药物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白蚁防治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白蚁防治 化学药剂 环境
白蚁是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全世界已命名的有2600余种,我国达500余种。白蚁虽小,但其危害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对房屋建筑、山林果园、通讯设备等的危害尤为严重。白蚁的危害隐而难察,往往在人们的疏忽大意中酿成大患,给国家的经济建设成果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的损失。做好白蚁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不受白蚁侵害,保护房屋居住安全,改善人居环境。为了控制白蚁危害,我国各白蚁危害地区都相继开展了白蚁的灭治与预防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国内的白蚁防治基本上以化学防治为主,即采用白蚁防治药物喷洒到土壤、木材等处来防治白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一种化学药物价值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它的防治效果和社会效益,更着重于有无损害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大面积地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白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这已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控制白蚁危害,我们有必要注意所使用的白蚁防治药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白蚁防治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白蚁防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
1.1白蚁防治药物使用现状。
白蚁防治药剂的应用历史和农业害虫防治药剂的历程很相似,都是从使用无机杀虫剂开始发展到使用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白蚁防治上主要是对现成的农药进行筛选,然后对其在白蚁防治上的应用技术进行开发研究和应用。在20世纪30年代前,白蚁防治药剂主要是砷酸钠、氟硅酸钠和焦硼酸钠等无机杀虫剂,从30年代后期,环戊二烯类有机氯杀虫剂如艾氏剂、狄氏剂、氯丹、灭蚁灵等被广泛使用于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的使用曾占到我国白蚁防治药物使用量的90%以上。由于有机氯杀虫剂,高毒、残效期长、易在环境中长久残留和积累,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影响动物及人类健康,从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禁止使用。随后,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白蚁防治药剂成为白蚁防治市场的主导产品。另外,随着杂环类新型杀虫剂如吡虫啉、氟虫腈等对白蚁具有慢性毒性、无驱避作用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白蚁防治。目前,我国白蚁防治使用的主要药物有:毒死蜱、联苯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吡虫啉等。
1.2白蚁防治药物对环境的影响。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白蚁主要是将药剂喷洒到地基土壤或木构件上,形成化学屏障。为了保证防治效果(预防包治期为15年,灭治包治期为5年),白蚁防治药剂在房屋白蚁预防上的使用量是普通农药在大田或蔬菜水果等上使用量的几十甚至几百倍。例如,40%的枫蚁平乳油(有效成分为毒死蜱),在白蚁防治中,按推荐使用浓度、剂量,需40g毒死蜱(质量有效成分)/m2;48%乐斯本乳油(有效成分为毒死蜱)在水稻上的推荐使用剂量,只需0.054g毒死蜱(质量有效成分)/m2。10%凯奇杀白蚁悬浮剂在房屋白蚁预防上的推荐使用剂量为4g吡虫啉(质量有效成分)/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防治稻飞虱时在水稻上的推荐使用量为0.0075~0.015g吡虫啉(质量有效成分)/m2。同时,白蚁防治药剂比普通农药稳定性、持效性要大的多,不易被降解。过多地使用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动物的生命健康等都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尽管多数白蚁防治药剂在推荐使用剂量下对环境是低毒的,但由于化学药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与土壤类型、水分含量、气候条件等有关(黏土>沙土,干>湿,低温低湿>高温高湿),如果施药时不针对具体情况调整施药量和施药浓度,将会加大环境中的药剂残留量。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新建房屋预防白蚁的药剂约1000吨。环境中农药含量的增加,必然对生物的生存带来不良的影响,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压力。化学药物进入环境后,会通过漂移、渗透、质流、扩散、逸失等移动行为,对大气、水系等产生污染。
喷洒的药液进入大气之后,药剂的微粒在空中漂浮,为空气中浮游灰尘粒子所吸附,致使空气中药剂含量增加,通过大气传带,药剂在环境中传播、转移。实验证明,有机氯杀虫剂大部分能为浮游粒子所吸附,有机磷类农药等虽未证实像有机氯那样能够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但在施药时或施药后,大气中的含量肯定是高的。
大气中悬浮的化学药剂粒子经历水溶解和淋洗,最后降落到地表,进入地表水。同时喷洒到地基土壤内和墙壁上的大量药液,由于扩散、外力作用及地下水等的影响发生移动,一部分将随着降水在地表流失,或随下渗水进入含水层。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或每年雨季都会遭受水浸的地区,一些药剂就有可能慢慢进入地下水,严重污染水源。在池塘、河流内洗刷喷药用具、倾倒剩余药液等也会引起水体污染。实验证明,毒死蜱、联苯菊酯等杀虫剂对鱼类等水生动物、蜜蜂等都具有较高的毒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沿海在雨季就常发生有机磷农药造成对虾死亡事故的报道。
化学药剂对人类和动物的危害除急性中毒外,还可以通过呼吸空气、饮用水和食物等积累在人类及其他动物体内,影响人体及动物的健康。这种影响属于连续的低水平的暴露,是一种潜在的慢性毒性。这种慢性效应包括:癌症、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问题,必须多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如曾经使用的氯丹、灭蚁灵等药剂,容易产生生物蓄积、浓缩残留在处于生物链上层的生物组织中,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可能导致内分泌、生殖和免疫机能的失调、神经行为和发育紊乱,甚至引发癌症。直接接触有机磷类农药之后,不但会发生急性中毒,长期低剂量地接触有机磷类农药也会导致神经中毒,引起人类脑衰竭等。而这些影响会在施药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后逐渐显现出来。
2.主要原因
2.1化学防治仍是主要的白蚁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因其使用方便、持效期长、效果显著、成本低廉等特性,而为绝大多数白蚁防治机构列为首选方法,而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被其他方法所替代,即使是在综合防治方法中也是主要措施之一。虽然近几年,防治白蚁所用的化学药剂毒性有所降低,但是大量地喷洒化学药剂,势必会对环境和人畜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2.2一些高毒、高残留药剂仍被使用。
目前,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化学药剂仍被用于白蚁防治。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由于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和肝脏代谢有严重危害,会引起人类脑衰竭等疾病,美国已于2000年,禁止其用于建筑物白蚁防治和公众活动场所的害虫防治,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相继禁用。而在我国,毒死蜱仍被大量地使用于白蚁防治。甚至有些地区的白蚁防治机构,基于成本低、效果显著,仍在使用被列入持久性污染物并已经明令禁用的高毒、高残留的氯丹、灭蚁灵等药剂。这些都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2.3用药不规范、不科学。
白蚁防治药物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量、浓度,科学、合理地施用,才能确保白蚁防治质量,而又不伤害自然环境。有些地区的白蚁防治施工人员培训不到位,甚至无证上岗,施药人员使用临时工,从而不能严格按照白蚁防治施工操作规程施药,随意加大使用量、浓度,过量施药,致使大量的药剂残留在环境中,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2.4安全环保意识不强。
任何化学药剂都对人、畜、环境等有一定的影响,在使用时必须加强自身防护和环境保护。有些施工人员对白蚁药剂的毒性不了解,不注重安全保护措施,施药时,不配戴防护用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随意在河流、自来水龙头处配药和冲洗施药器具,剩余的药液就地乱倒,过量的化学药剂会对水域、地下水等造成污染,从而易引起人畜中毒、影响环境安全。
3.几点建议
3.1严禁使用高毒药物,发展新型环保药剂。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白蚁防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白蚁防治药物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的、具有致癌性的氯丹、灭蚁灵等化学药剂,并逐步淘汰对人类有潜在危害的有机磷类等化学药剂。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和引进高效、低毒、环境相容性较好的新型环保药剂,为白蚁防治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条件。
3.2加强技术培训,科学合理用药。
白蚁防治施工人员对白蚁防治药物知识的缺乏,以及自我防护意识、环保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化学药剂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各地应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向他们传授化学药剂剂型、毒性、用量、喷洒方法、技术及中毒后的救护措施等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同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房屋建筑白蚁预防施工操作规程》选用准确的施药量、浓度、合适的施药方法等,科学、合理地施药,以最少的用药量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以增强白蚁防治施工人员的自我防护和环境保护意识,有效降低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提升白蚁防治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3努力研发和推广使用新技术,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白蚁防治药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努力研发和推广使用新技术,逐步减少甚至淘汰化学药剂的使用。目前国内正在试点的IPM监测控制技术就是利用白蚁生物学特性进行综合治理的高效、环保的白蚁防治技术。该技术以符合综合虫害治理(IPM)理念的饵剂监测控制系统为技术核心,以非POPs化学药物屏障技术和其他控制技术为辅助手段,实现从化学屏障到绿色控制的过渡,达到高效、环保、持续控制白蚁的目标。这项技术是通过对白蚁种群的监测,发现白蚁后,再投放对环境安全的饵剂消灭白蚁群体,从而达到白蚁防治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我们应加强对白蚁综合治理的进一步研究,积极推广白蚁监测系统在我国白蚁防治中的应用,以实现白蚁防治工作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黄远达主编,中国白蚁学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李小鹰、王以燕,白蚁危害及防治在我国的现状与趋势探讨,白蚁防治,2003,81(1):18~34.
[3] 国家建设部令130号,2004.
[4] 林雁,白蚁防治药剂的降解和持效期的研究进展,白蚁防治,2007,99(2):7~13.
[5] 赵善欢主编,植物化学保护,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 刘文军,国内外白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现状,城市害虫防治,2007,1:9~12.
[7] 中国白蚁防治氯丹灭蚁灵替代示范项目《IPM操作和培训手册》,2007.